聊一聊国内外导师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
不同国家的研究生对于自己与导师关系的需求不一样。中国研究生普遍期待与自己导师建立非常密切的关系,因其对导师的依赖程度较高;而英美国家研究生则往往期待自己在与导师的关系中,相对更加自主和独立。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甚为必要。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导师的有效指导。
中国高校的研究生
与其中国导师的关系
在中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不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是在尽力维系这一平衡。
导师主要的职责是搭建平台,拿资金,给研究生指点课题方向,以及少数的细节指导,发放基本的奖学金,补助等。而研究生主要是做具体的工作,出成果,给导师带来更大的利益,领取少量的物质补助和奖励,最终换取学位证。
中国学生习惯与导师一起工作,而且在与导师一起工作中往往会建立亲密的关系纽带。师生通过共同参与许多活动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一同进行社会调研或者实践活动,在传统佳节等重要场合师生经常一起聚餐等。
在国内,学生与导师的语言文化背景相同,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参与由导师严格指导的科研工作也有助于师生建立较为亲近的关系。据我所知,中国的导师总是告诉学生去做很具体的事情。他们向学生详细阐述其思想,然后要求学生照他说的做。中国导师比国外导师指导得要好,因为中国导师非常了解我们的研究领域。假如某项工作我们做错了,他们会让我们退回去,按照他们指定的方式重新来做。但是外国导师不会这样。
英美国家高校的研究生
与其外国导师的关系
在国外,一般来说,研究生也称导师为“老板”,这与中国的情况比较类似;因此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在英美国家更是如此。研究生的自由时间很多,也更为独立,几乎没有导师指导,学生与导师定期见面和按需见面,可以充分拓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英美国家高校的导师权利很大,导师决定是否录取研究生,有开除研究生的权利。如果导师认为研究生不用功,没有科研成果、没有培养前途、没有使用价值,可以单方面的开掉研究生,当然研究生也可以开掉导师。美国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期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导师的水平90%以上决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中国学生初到国外留学会经历严重的焦虑期,尤其在他们刚到的前三个月。这些学生进入国外新环境所产生的兴奋往往伴随着因两国导师指导方式不同,而不得不经历多重焦虑。之前在国内有过读研经历的学生负面感受尤其强烈。
图源来自于网络
影响国内外研究生
与其导师关系差异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研究生的教育制度不同,国外研究生教育是“小而精”,更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而国内高校则招生人数较多,导师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大多数研究生都是跟着导师和师兄师姐的项目继续开展研究,这样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仅是一种导学行为,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行为。”通常情况下,影响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包括课程体系、培养机制和学术环境等外部变量;主观因素包括导师的素养、态度、科研能力、指导风格和指导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能力等。
从师生个人角度去分析师生关系,有著名的三因素理论。
第一因素是导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见面频率高,学生接受导师指导发表文章、完成学位论文的机会就会增多。
第二因素是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态度:导师的情绪正向积极,能给予学生支持、鼓励和理解是优秀导师的重要特质。
第三因素是学生个人因素:学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除了与导师指导质量有关之外,还受其个人心理属性影响,如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独立学习能力等。
在国内外,如何正确处理好
与导师的关系
1.对于国内的导师
2. 对于国外的导师
1)首先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国外导师也是有感情的,只要你和他走得近,他自然也会帮助你的;
2)其次要积极地与导师沟通你在学习上、生活上的想法,与自己的导师保持联系,国外课题组常用邮件方式沟通,培养自己的书面沟通能力;
3)国外导师尤其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善于批判,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想法的学生,老师都会喜欢,这样你在国外留学才能得到导师的认可。
往期好文推荐
(点击下方文字即可阅读)
最新!9分1区SCI论文成功发表,SCI论文最全写作套路看这篇就够了!